放射性元素的危险在今天已经家喻户晓。但是在二十世纪初,放射性元素“镭”却被人们奉为灵丹妙药。
1898 年,居里夫妇历经艰辛,从八吨沥青铀矿中提取出 0.1 克镭元素,镭的发现瞬间轰动全球。
紧接着科学家们发现“镭”可以杀死肿瘤细胞,很快市场上掀起一场“镭”元素的狂潮。
在二十世纪初美国市场上涌现出各种打着镭旗号的 “高科技” 产品,镭奶油、镭化妆品、镭牙膏、镭保暖服等层出不穷,人们甚至给镭水取了 “液体阳光” 的外号。
1917 年至 1926 年,镭的使用迎来鼎盛时期。为让士兵在夜间看清手表指针,美国镭公司研制出镭与荧光粉混合的“夜光表”。并招募年轻女孩绘制“夜光表盘”,这些女孩被称为“镭女孩”。
在当时的背景下,这份工作不仅工资是其他同类型工资的三倍,而且可以接触到“镭”这种高科技的保养品,这份高薪又时髦的工作吸引了许多女孩。
在工厂里,刻度盘画工女孩们被教导用她们的嘴唇给刷子定型,抿出锋利的笔尖,好涂写手表刻度上的极小数字和线条以及那些时尚钟表的花边图案。
“舔”、“蘸”、“涂”,女孩们不断重复着这三个动作,她们一天至少要画250个刻度盘,“镭”元素就这样不断被她们吞进了肚子。
艾米丽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她体重开始下降,关节疼痛,第二年,艾米丽的牙医发现她的下巴几乎脱落。接着她开始严重的贫血并不断吐血。1923年,艾米丽去世,但是他的死亡报告上写的是:胃溃疡。
艾米丽并非个例,另一位女工莫莉·马吉亚也有相似的症状,开始是牙痛,接着牙床开始溃烂,她的整个下巴,上颚,耳朵都开始形成巨大的脓疮。牙医为她检查时,差点将她的整个下颌骨摘下来了!
莫莉的死突如其来,她的上司把死亡原因归结于梅毒,之后便再没提过。高层并不在意每天遭受痛苦的女孩,他们采取措施去隐瞒真正的死因。
工厂拒绝承认镭辐射引起了疾病,一些医生也按照企业的要求隐瞒了真相,官方公开污蔑和羞辱女孩们的死因是梅毒,为了敲诈公司的钱故意装病,死是应该的。
到1924年,当数十名镭女孩生命死亡时,一项独立研究确定,摄入放射性颜料确实有害。美国研究委员会对这项研究的含义和财务后果感到不满,于是他们付费开展了另一项研究:想要找到一些证据证明吞咽放射性颜料对人体有益。
女工们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,镭其实是有剧毒的。五名女工一起将“美国镭”公司告上法庭,给莫莉和其他镭女孩讨回公道。
当时没有律师有自信接下这个案子。因为害怕失去工作,大部分人选择了和解,只有这五位姑娘坚持诉讼,看上去她们的法律行动必败无疑。
“为了替自己讨回公道,更为了那些还在从事涂镭工作的工人们,必须要让全美国人都知道镭的危害。”
她们花了两年时间,终于找到一个愿意为她们打官司的年轻律师。他让镭女孩案成为了大众的焦点,并揭露了镭的危害。几个上诉的女工被病魔折磨,已经时日不多,她们甚至都已经无法举起手臂宣读誓言。官司纠缠了3年才获得宣判日期。
在宣判前,法医马特兰开棺验尸,把艾米丽的尸骨送去纽约法医鉴定处,法医将骨骼上残留的组织去掉,将遗骨烧成灰。
骨灰用黑纸包裹,外层用X感光底片裹住,为了比较,另外一组正常人的骨骼也被做了相同的处理,一同被放在封闭的暗房里,静置了10天。
理论上说,如果艾米丽的骨灰具有放射性,那么伽马和贝塔射线就会穿透黑纸,让底片感光。
随后公布的照片上,艾米丽的骨灰让相片上布满了星星白点,而正常人的骨灰则没有让底片发生任何变化。
最终美国镭公司同意和解,包括保证支付镭女孩们所有医疗费用,和一次性10000美元的现金,以及每年400美元的退休金。
姑娘们接受了,因为没有人觉得自己能活过30岁,这笔钱除了可以支付她们的丧葬费用,起码还能给家人留笔小钱。
镭女孩之一的凯瑟琳的下巴那时已经碎裂,她提出了每人250000美元的赔偿要求。
镭女孩的故事促进了医疗和劳工保障的进步,从此美国的工人如果因为工作环境造成的伤害,可以依“镭女孩”的判例起诉雇主,促成了《劳工法》的建立。“职业病”的概念,也随之进入现代人的视野。
这一工业史上著名的骗局,职业安全的里程碑事件,镭女孩们抗争的故事都被记录在了《镭女孩》这本书中。
被镭辐射、走向死亡的女孩们,用生命点燃劳工权益的火种,展开了一场蜉蝣撼树般的艰难抗争。
彩铅细腻描摹出的大片紫色作为主色调,而象征致命镭辐射的荧光绿,如同幽暗中闪烁的鬼火,在画面中时隐时现。
非写实的、棱角分明的人物形象和活泼的叙事基调,则与稍显诡异的画面形成强大张力:女孩们灿烂的笑 容被包裹在紫色与荧光绿之中,仿佛预示着即将降临的悲剧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赵本山女儿称父亲不让签婚前协议,回应“哥哥不争气”:他起码没天天出去喝,交乱七八糟的朋友,我爸对我们没那么高要求
9月18日9点18分,电影《731》全国公映,首日预测票房2亿+,目前已卖出221万张票
OPPO新机大揭秘:Reno15系列与Find X9 Pro,谁更吸引你?
《编码物候》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